隨着開學季到來,大學生們的消費需求高漲,一些不良網貸趁虛而入,如果不注意辨別容易上當受騙,致使個人資產和信譽受損,甚至因惡意催收導致嚴重后果。
套路一:網絡平臺“零息”貸款陷阱
一些不良貸款機構通過“日息低”“零門檻”“零利息”“無抵押”等虛假宣傳,誘導大學生過度消費,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。此類宣傳故意模糊實際借貸成本,產品綜合息費率水平高,一旦逾期會產生高額費用。
套路二:網絡平臺惡意催收
部分大學生在非正規的互聯網平臺貸款后,一旦逾期未還款,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朋友可能遭受短信、微信、電話的騷擾,以及侮辱、恐嚇、威脅及暴力催收,極易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。
套路三:注銷“校園貸”陷阱
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互聯網平臺客服,利用非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,在電話中準確報出大學生的姓名、身份證號、貸款、家庭住址等信息。在大學生放松警惕后,不法分子謊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緊急配合注銷校園貸賬號,否則會影響個人徵信、產生高額滯納金等,其最終目的是誘騙大學生在貸款平臺貸款后將資金轉至騙子賬戶。
在此提示廣大學生:遠離非法校園貸,美好青春不負債。一是理性消費不亂貸,莫讓“開學季”變成“欠錢季”。要樹立理性借貸消費觀念,提高網貸風險防范意識,弘揚勤儉節約美德,科學安排生活支出,做到開源節流、量入為出,不給校園不良網絡貸款留下可乘之機。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評估,不要不計后果盲目借貸、過度借貸,否則會使學生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。二是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,合理發揮借貸產品作用。若有借錢需求,選擇正規金融機構、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。切不可輕信不法分子的詐騙誘餌,讓校園不良網絡貸款鑽空子。三是尋求救濟要理智。如果遭遇了不良網絡貸款,一定要保持理智,不要受不法分子脅迫或采取極端解決方式,積極保留證據,保持與家長和學校的密切溝通,必要時選擇報警處理,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